- 发布时间:2025-01-03
- 截止日期:2025-01-09
-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参加 海交会之国家级青年项目人才 ( 线上 ) 交流对接会 ,欢迎海内外青年科技人才、应往届博士毕业生、具有博士学位的社会在职人才、博士后出站人员等报名参会,与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线上 交流。
活动时间 : 2025年1月9日 ( 周四 ) 全天
活动形式 : RPO线上对接会
活动咨询 : 人才报名后请务必微信添加客服老师,便于掌握最新活动及招聘信息。
一、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舰船动力科。
经过70年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并在国家学科评估中获评A+,排名全国第1,国际学科评估获评“世界上该领域最有实力的学科之一”;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国家学科评估中获评B+,排名全国第11。
学院现有教师 111 人,其中专任教师10 3 人,高级职称8 4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5人、黑龙江省认定高层次人才3 7 人;
硕士生导师87人、博士生导师69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由国内一流船舶动力领域专家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国内高校中舰船动力领域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支研究力量。
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进入国防系统、国内500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和质量一直保持全校第一。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在船舶内燃机及智能化、燃气轮机及数字化管理、低碳清洁能源及高效利用、船舶动力装置系统设计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五年,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船舶动力提升”专项、“两机”专项等在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科研经费12.44亿元。
2023年科研到款3.68亿元,教师人均科研到款330万元以上。
学院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
★★★学院亮点★★★
★学科排名—“轮机工程”二级学科支撑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 “双一流”学科、A+学科,全国排名第1;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评B+学科,全国排名11。
★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 “轮机工程”获评 国家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
★学位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轮机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和“机械”类工程博士授权点。
★科研平台— 国家级船舶动力技术省部共建协同中心、国家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先进舰船动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科研创新平台、黑龙江省清洁能源与低碳动力重点实验室。
★教学平台— “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总体评价—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方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舰船动力领域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 、相关待遇
1、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条件
哈尔滨工程大学将为各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年薪、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金及协助子女进入优质学校就读等优惠条件。
具体要求和待遇如下:
杰出领军人才
具有较强学术领导力,在所从事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备引领相关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能力。
税前 年薪70万元以上,安家费150万元起。
青年领军人才
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在所从事领域取得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力居本领域国内外中青年学者前列。
青年领军人才以未来入选国家级人才为培养目标。
税前 年薪55万元以上,安家费150万元起。
优秀青年教师
具有较强学术潜力,在海内外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良好学术基础和成长为青年领军人才的潜力。
税前 年薪在24万元以上,符合条件的给予安家费不少于10万元。
全脱产博士后
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年龄不超过3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且获学位时间不超过3年,能够胜任专职科研岗位需求,具有较快发展成为优秀青年教师的潜力。
师资博士后税前 年薪45万元以上 , 科研博士后税前年薪30万元以上。
实验技术岗教师
熟悉相关学科实验管理工作,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实验技术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优秀人才可适当放宽),待遇参照执行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工资标准。
专职科研岗教师
熟悉相关学科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科研基础,具有完成相应科研任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优秀人才可适当放宽),待遇参照执行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工资标准。
海外优青
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连续工作36个月以上,不超过40周岁;
成绩突出的人选,可突破年龄、任职年限限制。
税前年薪不低于60万元人民币,同时可享受科研绩效、核心指标奖励等,上不封顶;
50万生活补贴;
300-9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含国家配套);
150-200万元购房补贴;
提供150万元安家费(分5年补贴)。
2、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提供条件
(1)学院学术创新团队依据本人参与科研工作情况提供科研补助。
(2)学院根据需要提供科研启动金及学科建设配套经费。
(3)依托国家级船舶动力技术省部共建协同中心、先进舰船动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清洁能源与低碳动力重点实验室,支持融入已有学术团队,支持“以才引才”组建学术团队。
学科及研究方向
1、高效强化燃烧理论及低排放控制
2、传热传质理论及应用
3、船海动力装置总体性能与结构
4、船海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
5、船海动力装置控制与测试
6、船海动力数字化与智能化
7、深远海能源开发与水下特种动力
三 、基层学术组织介绍
1、动力装置工程技术研究所负责人:张新玉
动力装置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1982年创立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振动噪声课题组。
研究所秉承“崇尚创新、学术民主、严谨治学、和谐团队”的发展理念,立足国家在船舶动力、海洋装备、新能源领域的需求,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形成国内特色。
“十二五”以来,研究所承担973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百余项,在我国船舶自主动力研发、低碳动力、减振降噪、数字化、自主软件开发等领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
在教学方面,研究所注重教学科研结合,获国家级一流本科生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研究所下设动力装置工程技术团队、内燃机结构设计团队、内燃机总体性能与增压技术团队、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团队。
现有教职员工 20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11人、讲师 2 人、专职科研人员 2 人。
教师入选黑龙江省教学名师2人、省青年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人才10人次,研究所入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兴海学术”团队。
研究所教师入选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委员会节能减排分委会主任、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特种动力分会副主任。
2、动力装置电控技术研究所负责人:刘龙
动力装置电控技术研究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于大功率船舶发动机自主可控与低碳/零碳化自主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内外船舶发动机整机企业、零部件企业、研究所、高校以及船级社等开展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和国际合作研究,聚焦智能零碳关键核心理论与技术,覆盖能源变换技术、高效工作循环理论、先进燃烧理论与技术、灵活燃料喷射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
“十二五”以来,研究所承担了“两机”专项、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研制、船舶发动机重大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叶企孙”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突破了船舶发动机急速可控燃烧技术、低碳/零碳燃料高效稳定燃烧技术、多场耦合燃料喷射系统设计技术、分布式多目标热冗余控制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燃烧系统和燃油系统正向设计方法,开发了综合电控系统并产业化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
研究所现有教职员工 20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4 人 、 专职科研人员 1 人 、 助理研究员1 。
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1人、青年人才1人、海优 2 人;
培养全国师德标兵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3人,国家青年托举人才1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1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人,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1人,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才奖”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泰山产业创新领军人才1人,研究所获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首批“头雁”团队和“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和称号。
3、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负责人:率志君
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源于1982年内燃机教研室,由张志华、王传溥、王芝秋、张天元、刘志刚等教师组建的内燃机振动噪声课题组。
历经四十载,经过四代人的努力,研究所现在已经成为舰船动力装置减振降噪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之一。
研究所初心不改,始终紧密围绕着海军装备建设、造船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开展减振降噪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为提高舰艇声隐身性能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十二五”以来,在科技委、海军、工信部、科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重大专项近4亿元研究经费支持下,研究所围绕低噪声机电装备设计、振动主动控制、排气消声一体化、复合材料声学特性、摩擦润滑优化设计、动力装备故障诊断等制约我国舰船隐身性能跨代提升的挑战性难题,开展前沿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研究所下设低噪声设计与故障诊断、振动主动控制、噪声预报与控制、摩擦与润滑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现有教职员工 23 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9人、 助理研究员 4人。
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次、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4人次、省级人才11人次,研究所获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头雁团队”、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校首批“兴海学术”团队等称号。
4、燃气轮机技术研究所负责人:王忠义
燃气轮机技术研究所秉承“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应用与国家燃气轮机行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为顶层牵引,以低排放、多燃料、智能化为战略需求,近十年来在863、97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级重点项目等总计逾亿元研究经费支持下,围绕压气机、涡轮气动传热设计,传热与燃烧,进排气系统气动性能与进气品质保障,燃气轮机性能仿真等制约我国燃气轮机舰用化发展的挑战性难题,重点开展压气机气动设计和失稳机理、变几何涡轮气动设计、气冷涡轮冷却结构设计和机理研究、高效低污染燃烧室设计、高容积热负荷和多燃料适应性、复杂恶劣海洋环境下多相流分离与进气品质保障、燃机总体性能数字化设计、多目标优化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防科技进步一奖2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
研究所下设叶轮机械研究团队,涡轮机技术团队,净化与分离技术等研究团队。
现有教职员工3 2 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14 人、讲师 8 人。
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5人,并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指委委员、“两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燃烧专业组成员、国防科工委舰艇动力机电组专家、造船学会涡轮机与锅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IGTI工业燃机委员会主席,国际燃气轮机会议舰船分会委员与论坛共同主席。
5、热能工程研究所负责人:葛坤
热能工程研究所前身为热工教研室,1996年改名热能工程教研室,2007年成立热能工程研究所,2018年入选哈尔滨工程大学“兴海学术”团队。
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为顶层牵引,以国家“双碳目标”为战略需求,近十年来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级重点项目等总计逾亿元研究经费支持下,围绕大型船舶蒸汽动力系统、核动力二回路系统理论建模与性能仿真、瞬时大扰动供汽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船舶能效智能管理、深海能源高效捕获与转换、水下先进动力等挑战性难题,重点开展大型船舶热能动力系统性能仿真、疲劳寿命评估、抗冲击与数字化、两相流动与传热传质、氢气储放过程的热物理过程强化及综合热管理、燃料电池及其电堆系统的多维建模及耦合仿真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研究所现有教职工 11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3 人。
教师入选海军预研专家组成员、装发核动力组专家、《船舶工程》期刊副主任委员、《AIMS Energy》学术期刊编委、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分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委员。
6、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费景洲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源于 1953 年哈军工时期的海军工程系专业实验室, 2009 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2 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4 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目前船舶动力领域唯一的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现有热工基础实验室、内燃机专业实验室、燃气轮机专业实验室、轮机工程专业实验室、综合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 18 间,开设各类课程 20 余门。
围绕船舶动力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构建了 “ 专业素质培养、综合创新实践、校企联合拓展 ” 的进阶式教学体系,形成了 “ 虚拟仿真与现实设备互动、科研支撑与校企合作联动 ” 的教学特色,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系列高水平教学成果。
中心现有实验技术岗教师 5 人,其中 正高级实验师 1 人、 高级实验师 2 人、工程师 2 人。
中心教师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 门、省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1 门、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
首页
复制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