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4-11
- 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办于1937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康复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处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级,跻身“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百强榜”。
医院拥有神经外科学、肿瘤学、儿科重症和护理学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心血管内科、内分泌、风湿免疫、血液内科、泌尿外科等25个学科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
依托厦门大学雄厚的生命科学研究实力建立了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系、血液病学系和中西医结合学系。
2021年获批成立厦门市首家临床医学研究院,下设院士工作站、细胞治疗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BE)/Ⅰ期临床中心)、医学伦理办公室等科研创新转化平台。
在最新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18名。
自2013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发布以来,医院共有19个学科进入百强榜。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华东区域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先后有血液科、泌尿外科、核医学科、风湿免疫科、全科医学等专业获得提名。
医院的23个药物临床试验专业、37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5个特殊医学配方食品专业获得国家备案。
“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示范性平台”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
连续3年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综合医院前40名,获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数量全国排名第十。
近10年来,获得国家、省、市级课题立项近150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项目、专项项目等217项;
获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92项,其中厦门市科技重大贡献奖2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5项。
医院现有20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1个普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厦门大学和厦门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医院依托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全球领先、全国一流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以及总面积近14000平方米的实验动物中心。
自2006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曾多次获评“国家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培养百余名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
博士后的招收类型不断丰富,除培养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外,还与中科院、厦门大学等学术单位的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
2024年获得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批准,成为首个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的福建省医疗机构。
医院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研究水平、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开放、包容、多元化的学术环境, 诚邀海内外从事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学、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加盟!
01 招收条件
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医院博士后相关管理规定。
2.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至少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三区期刊发表2篇论著或在中科院二区期刊发表1篇论著。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从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国(境)外高校毕业的博士,上述条件可适当放宽。
02 薪酬待遇
1.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间待遇每年 30-50万元(含政策性补贴) 。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或者专利授权等,医院将给予优厚奖励。
2.提供设施齐全的人才周转房或不低于2000元/月的租房补贴。
3.申请获得国家、省、市博士后相关的各类项目,将根据上级文件给予相应支持或待遇。
4.参照同职级人员办理缴交公积金、职业年金和社会保险等,享受健康体检、工会福利等。
5.支持博士后申请国家及省市的相关人才政策;
期满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留厦可申请博士后安家补贴30万元。
03 联系方式
请有意向的人员将简历等信息投递至以下邮箱 :
E-mail:[申请查看]
联系电话:[申请查看]
联系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镇海路55号科研教学楼5楼505室
邮编:361003
04 招收专业
序号 | 需求学科专业 | 博士后导师 | 研究方向 |
1 | 1.内分泌学临床专业2.中医内科学3.医学统计学4.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杨叔禹 | 1.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2.糖尿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3.糖尿病诊疗模式研究 |
2 | 临床医学、生命科学 | 姜杰 | 1.肺结节影像、病理、分子生物和临床表现多模态特征和相互间联系。 |
3 | 心血管内科 | 李卫华 |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4 | 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有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药物递送系统设计、功能性材料合成)等 | 王占祥 | 1.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与临床 2.脑肿瘤分子机制相关研究 3.智能药物递送系统的合成与应用4.新技术、新材料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5 | 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转化医学、分子影像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张福星 | 1.胃肠、甲状腺肿瘤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
6 | 临床医学、生理学、免疫学肿瘤学、放射肿瘤学、生物医学工程、健康大数据与智能医学、人工智能 | 林勤 | 肿瘤的精准分子诊断(包括影像组学和基因组学)引导精准放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7 | 中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学,化学等 | 陈学勤 |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8 | 心血管内科 | 谢强 | 心血管药理 |
9 | 子宫内膜异位症 妇科肿瘤 AI健康大数据 | 陈琼华 |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创新 妇科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A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妇科肿瘤诊治的应用 |
10 | 临床医学、肿瘤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内科学 | 叶峰 | 1.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调控 2.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
11 | 自身免疫 | 石桂秀 |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新的诊疗靶点研究 |
12 | 血液病学 | 徐兵 | 1.淋巴瘤的精准诊疗2.白血病的精准诊疗 |
13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汪建华 | 肿瘤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 |
14 | 肾病内科 | 邵乐平 | 遗传性肾病 |
15 | 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核医学 | 陈皓鋆 | 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如下: 1.基于临床肿瘤关键分子靶点的PET/SPECT核医学分子探针的研发与临床转化 2.肿瘤核素靶向内照射治疗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转化 3.分子影像引导的肿瘤精准治疗,包括肿瘤免疫和代谢微环境演进的可视化研究; |
16 | 康复医学、信息工程、统计学等 | 倪国新 | 康复设备研发、骨关节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运动与脑健康 |
17 | 基础医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肾脏病学 | 陈秀凯 | 1.感染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 2.感染相关急性肾损伤的血液净化治疗 |
18 | 外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卫生统计学等相关专业 | 姜楠 | 1.移植免疫方向(免疫耐受、慢性排斥等) 2.肝癌复发转移机制方向 3.器官保护及组织修复方向 4.人源化动物及类器官模型构建方向 5.干细胞在肝胆胰疾病的转化及机制研究 |
19 | 眼科学 | 李世迎 | 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
20 | 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转化医学、分子影像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陈斌 | 1.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机制研究及病因分析 2.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脏纤维化、肾癌的免疫稳态研究 3.泌尿系肿瘤的发病及耐药机制研究 |
21 | 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转化医学、分子影像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邢金春 | 1.泌尿系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分子标志物筛选 2.肾结石的免疫细胞亚群对话分析与机制研究 |
22 | 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 | 刘源 | 1、成纤维细胞在风湿病发病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2、免疫微环境在干燥综合征时空演变过程中的动态规律和机制 |
23 | 生物学、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分析化学 | 洪国粦 | 面向疾病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的临床需求,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检验技术研发及其转化应用研究。 |
24 | 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内科学、外科学、转化医学、分子影像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背景。 | 蔺际䶮 | 心肺脑复苏、急性胰腺炎、脓毒症等急危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25 | 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学等相关专业 | 刘长勤 | 1.肥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2.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
26 | 核医学、临床医学 | 孙龙 | 1.肿瘤分子影像与发病机制研究 2.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视化研究 |
27 | 生理学、生物学、内分泌学等相关专业 | 李学军 | 1.运动改善MAFL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糖尿病生物靶标信息探索及预警模型构建 3.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 |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
【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首页
复制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