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4-12-06
- 截止日期:2025-01-15
-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 1954 年,是在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 2004 年 8 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办学 70 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
学校拥有国重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2 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 2 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3 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 4 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4 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 15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4 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各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争创特色一流、取得重大突破,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学科取得了骄人成就,设计学与艺术学理论共居第一方阵,多个专业学位水平实现全国领跑。
学校一直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心引才、精心用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诚邀天下英才共聚中传,“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共创美好未来。
面向未来,学校正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通过实施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的“三个跨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
一、申请人研究方向
国际传播学、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广告学、区域国别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互联网信息、信息计算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政治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文化发展与传播。
二、分论坛设置
1. 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分论坛
2.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分论坛
三、岗位设置及年龄要求
申请人年龄不超过 40 周岁( 1985 年 1 月 1 日 以后出生),特别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同时,欢迎青年人才依托我校申报 202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金核桃”人才 :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研究员,在其研究领域享有广泛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能引领所在学科产生突破性的发展,来校后收入基础薪酬加“金核桃”人才专项奖励最高可达 65 万元 / 年。
青年拔尖人才 :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已取得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来校后收入基础薪酬加青年拔尖人才专项奖励最高可达 50 万元 / 年。
优秀博士后 :在本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学术积累的博士生,在本学科主流方向上从事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具有支撑学术梯队建设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在站期间收入基础薪酬加国家资助经费最高可达 45 万元 / 年。
四、待遇保障
学校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团队和顶尖学科平台支持;
实施 “ 一人一策 ” 成长指导,分类评价、分系列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办公用房、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条件条件,为人才成长助力;
优秀者可直聘青年教授岗位,进入快速成长通道;
人才的子女享受附属幼儿园、小学等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协助解决医疗、保险、落户和签证等相关事宜,提供一站式服务。
五、报名及联系方式
欢迎符合条件的人才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表,学校对申请人进行审核,通过人员将发送参会邀请函。
报名截止时间: 2025 年 1 月 15 日
论坛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中国传媒大学人事处
(来电时请说明是在看到的信息)
首页
复制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