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04-25
- 截止日期:2025-10-23
-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公安部鉴定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公安部直属的犯罪调查实验室和实战部门,也是我国法庭科学领域特别是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专业最全、实力最强、最具权威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主要承担重特大案事件现场勘验、行政执法及刑事司法案事件证据鉴定、法庭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培训等职责。
中心拥有中国工程院刘耀院士实验室、现场物证溯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3 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现场物证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 3 个专家工作室。
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 800 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数百项,众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列标志性技术成果成为新时代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科技利刃。
2008 年 6 月,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
根据工作需要,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6 名。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 22 项(主持 8 项),包括国家级 4 项,省部级 5 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11 项。
发表论文 21 篇(第一作者 9 篇),包含 SCI 论文 9 篇,中文核心期刊 7 篇,科技核心期刊 3 篇。
取得发明专利 2 项,申请发明专利 2 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
2025 年,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计划分别与河北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 5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一、招收计划
(一) 9 色荧光 miniSTR 检验试剂的研制
1 、研究内容:降解检材 DNA 的分型,是法医物证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miniSTR 技术经实践证明可有效解决这类难题。
9 色荧光检测技术与 miniSTR 技术相结合,可在同一复合扩增体系中容纳更多的 miniSTR 基因座,显著提升骨骼、腐败降解检材 DNA 的检出率和系统检测效能。
本研究将基于国产化检测平台,应用 9 色荧光标记技术,构建一套 miniSTR 复合扩增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有效性验证。
项目成果可为刑事案件中腐败降解检材的检验和大规模灾难性事件中遇难者身份认定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2 、招收人数: 1 人
3 、联合培养流动站:河北医科大学
4 、联合培养导师:丛斌院士(流动站)、白雪主任法医师(工作站)
(二) 基于机器学习的环境 DNA 地理溯源关键技术研究
1 、研究内容:灰尘、土壤、空气等环境样本含有丰富的各类生物,不同地理环境中各类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存在差异,解析环境生物的 DNA 特征用于物证比对溯源已成为法庭科学领域新热点。
本研究将宏基因组测序和机器学习技术与法医物证实践相结合,基于初步建立的环境 DNA 检测方法和中国七大地理区域来源人工智能推断模型,筛选地理特异性环境物种和特征指标,优化关键训练参数,探求建立目标地理区域逐步精细化的环境 DNA 溯源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实际环境样本模拟验证其溯源应用效能,为物证溯源、无名尸源推测等实战应用提供新型技术手段。
2 、招收人数: 1 人
3 、联合培养流动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 、联合培养导师:邓晔研究员(流动站)、王乐副主任法医师、警务技术正高级(工作站)
(三) 基于蛋白质组的现场生物检材特征信息深度挖掘技术研究
1 、研究内容:基于法庭科学中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生物大数据,开发并应用最新的大数据算法,实现对现场生物检材的多种特征信息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应用。
2 、招收人数: 1 人
3 、联合培养流动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联合培养导师:刘超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流动站)、丰蕾副主任法医师、警务技术正高级(工作站)
(四) 法医系谱 SNP 检测体系的中国人群遗传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
1 、研究内容:本项目拟通过构建高质量的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库,结合群体遗传学、古基因组、法医基因组学等多学科方法,以及人工智能模型和法医遗传系谱新技术,开展法医精准鉴识技术的贯通式研究。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望在法医遗传系谱精准鉴识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复杂案件的侦破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推动法医学领域的发展。
2 、招收人数: 1 人
3 、联合培养流动站:重庆医科大学
4 、联合培养导师:唐任宽教授(流动站)、李彩霞主任法医师(工作站)
(五)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案事件现场及关键物证数字化建档与应用研究
1 、研究内容:①针对传统现场勘查过程中存在采集的图像与后期的案件分析技术衔接障碍、二维的现场重建与实际现场有偏差等技术难题,研究案事件现场三维数据采集、特征提取与匹配、三维模型构建、模型优化与评估,实现案事件现场的快速、高效 3D 数字化建档。
②针对案事件现场小尺度、大变形的物证,研究高清晰 3D 建模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三维模型构建流程,解决现有技术在物证三维重建中的精度和适用性问题,为司法实践提供高质量的物证分析手段。
2 、招收人数: 1 人
3 、联合培养流动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4 、联合培养导师:唐云祁教授(流动站)、蒋雪梅研究员(工作站)
二、招收条件
(一)遵守法律法规,恪守学术规范,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 ;
(二)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年龄 35 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能够全脱产在本站 从事 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具有与研究项目相关的专业背景。
三、进站待遇
(一)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与中心签订工作协议,工作期限两年,一般不超过三年;
(二)中心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经费,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器材;
(三)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薪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中心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四)在站期间中心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住宿;
(五)在站期间博士后研究人员落户执行上级部门有关规定。
四、申请材料
(一)《博士后进站申请表》(在中 国 博士后网站下载);
(二)本学科领域 2 名博士生导师的《专家推荐信》(在中 国 博士后网站下载),其中 1 名应为申请人的博士生导师;
(三)博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其它能代表科研能力的研究成果报告、公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等;
(四)个人简历;
(五)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暂未取得证书者可提供学位授予部门出具的决定授予学位的书面证明);
(六)有效身份证复印件,已婚者提供结婚证复印件,有子女者提供子女出生证明复印件。
申请材料,恕不退还。
五、审核与面试
(一)请申请人以邮寄或电子邮件方式将申请材料发至我站;
(二)工作站将及时审核申请人员的材料,并通知初审合格者参加面试。
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六、报名时间
自招收公告发布之日起即可报名申请,名额招满为止。
七、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 17 号
邮政编码: 100038
联系部门:公安部鉴定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联系人:[申请查看]
电子邮件: [申请查看]
QQ 号: [请申请后查看]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
【 高才 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 bshjob
首页
复制
海报